南京社会科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新质生产力:科学内涵、战略考量与理论贡献

    许恒兵;

    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重大转型和社会形态更替从根本上讲就是生产力不断新质化的结果。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能级跃升,它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以绿色发展为基本方向、以新兴产业为主要载体,是实现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的新质态生产力,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宏阔深远的战略考量,旨在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重大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引领。

    2024年03期 No.437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新质生产力的缘起、生成动力与培育机理——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王世泰;曹劲松;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它描画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进程中经济治理技术和空间的场景变化。作为一个饱含着中国元素的经济学概念,它的缘起是: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惯性使然、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性延续、经济结构迭代升级的现实吁求。由此,培育新质生产力要从“四轮”驱动融合的发展动力来认识,即科技进化的内驱力、资本增值的推动力、政策扶持的传导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促成“新质生产力画像”生成,就要从五个方面着力:第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式发展;第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转向高端价值链;第三,促进现代流通业更加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第四,培育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互融共生的数字产业集群;第五,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场景。

    2024年03期 No.437 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哲学

  • 西方民主制结构性缺陷的形而上学根源:阿甘本论治理的僭政

    郑雨晨;王雨辰;

    政府治理压倒人民主权、“人民的代表”压倒人民是西方现代民主制的结构性缺陷,阿甘本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深入探析了这一缺陷的根源。首先,阿甘本指出西方民主制对“人民”概念的虚构以对少数个体的排斥作为前提条件;其次,阿甘本认为现代西方民主制复刻了西方形而上学的“神圣经世”结构,这导致符号性的“人民主权”被资产阶级政府的治理实践所代表和僭越;最后,阿甘本指出了西方民主政治的主权被自由市场秩序所塑造并服务于资产阶级特殊利益的事实。阿甘本的批判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国家阶级性的论题,凸显了治理与民主的张力,其问题在于将西方民主制的缺陷完全归咎于形而上学的谱系与结构,泛化了治理的概念,缺乏资本批判视角,这导致其理论难以有效介入民主与治理实践,而中国共产党对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24年03期 No.437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机理与实践路径

    夏海燕;薛君;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背后文化基因、文化密码的坚守,是中华民族面对近代以来种种文化冲击没有失去根基和方向而任人宰割的根本。文化主体性从内涵来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有别于他者的独特文化特征;从过程来看,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中华文明在兼容并蓄中自我丰富、自我发展,靠的是坚守自我文化立场的文化自主性;对外能有效防范西方霸权主义文化侵略和政治圈套,对内能凝聚国民力量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靠的是持续进化的文化能动性;准确把握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方向、开创新局,靠的是具有前瞻、远虑和创新特质的文化创造性。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应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夯实走自己路的文化自主性根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推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文化能动性嬗变;深入推动“第二个结合”,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创造性范本。

    2024年03期 No.437 33-4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经济学

  • 双元创新何以增强组织韧性:中国情境下的多案例研究

    孙亚南;蒋璐瑶;

    进入VUCA和BANI时代的叠加期,塑造组织韧性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双元创新对组织韧性的影响机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6家制造型企业为例开展多案例研究,基于“行为—能力—结果”的逻辑框架,构建出“双元创新—核心能力—组织韧性”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制造型企业探索式和利用式的双元创新行为实践是塑造高韧性组织的直接驱动力,而通过开展双元创新提升技术和市场两个层面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得以成功塑造组织韧性的强大支撑。同时,变革型领导是制造型企业双元创新实践中塑造组织韧性的有效加速器。为此,企业不仅应充分意识到双元创新的作用,而且要通过技术和市场能力的协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激活领导者的变革特性,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

    2024年03期 No.437 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 竞争对手混合所有制结构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提升——兼论“混改”的外部性

    姚文韵;钱宇航;徐巍;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本文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出发,实证检验了竞争对手混合所有制结构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竞争对手混合所有制结构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竞争机制是这一影响产生的主要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竞争对手混合所有制结构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在上市公司产权性质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上市公司竞争压力更大、董事长与总经理非两职合一以及分析师关注程度更高时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竞争对手混合所有制结构通过抑制过度投资和缓解投资不足两个方面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效率。由此可见,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一定的外部性,因此需要在混合所有制推动和发展过程中统筹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两侧,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2024年03期 No.437 5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社会学

  • 情境化动员:治理转型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基础和实践逻辑

    卢义桦;田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深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在完成“合村并居”后仍然面临治理重构、秩序整合等现实挑战。应当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把握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基础和实践逻辑,充分认识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农民集中居住社会动员中的行动策略及实践机制。本文从治理转型视角出发,提出情境化动员分析框架,从动员主体、动员策略以及动员效果等维度考察农民集中居住社会动员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动员主体在不同治理情境下呈现多元化特征,且主客体在不同动员路径中相互转换;动员策略遵循实用主义导向,在不同动员诉求下呈现复合化特征;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动员在实现动员目标的同时完成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再生产。情境化动员的过程也是村庄共同体社区化重建及农民市民化再造的过程,如何突破“村-居”二元制度张力并以治理能力为导向重塑多元化社会行动体系,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重构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并过渡到地域性治理共同体的关键。

    2024年03期 No.437 67-7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法学

  • 效力瑕疵合同返还不能时折价补偿的计算标准

    李永军;李昶;

    《民法典》第157条规定效力瑕疵合同返还不能时应折价补偿,但并未对折价补偿的计算标准作具体规定。对此主要有客观价额说与主观价额说两种观点。《九民纪要》坚持以双方约定价款作为折价补偿的计算标准,并对标的物的涨跌以平均分摊为原则,综合考虑多种要素予以适当倾斜。《九民纪要》中的这一主观价额标准以及相关规定存在一定问题。最高院在《合同编通则解释》中对《九民纪要》作了部分修正,采用了以客观价额标准为主的计算标准,但在如何确定评估客观价额的时间以及合理方式等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折价补偿原则上应采客观价额标准,但实施中也存在一些例外。在因转售标的物等情况产生增值或贬值时,相应的增值或贬值部分应在折价补偿时全部归于得利人。标的物客观价额的评估时间点应为财产移转时,对其估价方式的选择应遵循比例原则。

    2024年03期 No.437 7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 被执行人异议之诉的实践检视与制度完善

    王启辉;

    《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新设了被执行人异议之诉,为债务人主张执行名义所载请求权与债权人实体法上的权利状况不符,提供了审判程序保障。被执行人异议之诉应属于消极确认之诉,其基本逻辑是基于法定的异议事由,否定执行依据所载请求权,从而排除执行力。但是,就目前的制度规范看,正在建立的被执行人异议之诉制度在诉讼请求、异议事由、起诉时间等方面存在缺憾,应当以实质性地解决争议、保障起诉权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增设诉讼请求以消极确认执行依据所载请求权,贯彻既判力以科学配置异议事由范围和除斥效力规则,聚焦执行力以合理设定起诉时间和管辖。

    2024年03期 No.437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新闻传播学

  • 重访“关键事件”:一种新闻学方法论的探索

    白红义;

    新闻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事件驱动的活动,有些事件不仅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也会成为影响新闻业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重访“关键事件”这一新闻学概念的提出以及在现有研究中的使用情况,本文尝试发展一种以关键事件为方法论的研究策略,并称之为“事件新闻学”,意在强化事件在新闻学中的理论意涵。一方面,深化对事件性质的理解,跳出危机事件的窠臼,探讨更多面向的事件类型;另一方面,创新对事件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在过程、结构、关系等多个维度中考量事件。“事件”是一个很好的透视新闻业变迁的视角,把它作为一种新闻学研究的方法论还需更好地把握关键事件的内涵、定位、类型,并且探索适配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使得关键事件这一思维方式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证研究。

    2024年03期 No.437 100-10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复杂性转向:计算传播学的发生逻辑

    韩少卿;巢乃鹏;

    人类传播具有本体上的复杂性,复杂性亦是传播学发展的驱动力。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数字社会,复杂性科学持续改变着传播研究的计算方法,计算传播学正是以复杂性为中心的范式转向结果。本文深入探讨了传播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和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计算演化,将复杂性转向理解为计算传播学的发生逻辑。计算传播学在学科源头上就引入了复杂性科学的范式思想,它在认识论上所秉持的便是一种复杂性观点,大数据计算在本质上是对复杂性的计算处理,“复杂性-计算”的不断交织驱动了传播研究的计算转向。

    2024年03期 No.437 10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钟山文艺论坛

  • 人民美学:融媒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形态

    杨杰;王淑月;

    人民美学范畴的诞生是中国式文艺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逻辑必然,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的时代化、中国化崭新成果。人民美学是融媒时代人民全方位、沉浸式参与的“人民的美学化呈现”与“美学的人民化表达”双向建构的文艺新形态,具有人民主体的在场性、文艺理念的媒介性、艺术表现的技术性特质,表现为与Sora、Claude3、AIGC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迅捷、深度融合,展现出新时代人民文艺生产主体的一元与多元、文艺传播的互动与融通、文艺接受的主动与再创造的未来发展态势。

    2024年03期 No.437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教育学

  • 知识社会视野下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特性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陈亮;

    在知识社会转型与未来教育变革的双层驱动下,新型研究型大学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合作,展现富有生命力的组织特性,建立起一种城际共生平衡生态圈。新型研究型大学基于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特色化的新起点,主动融入知识社会的组织生态,与多态性组织形成目标、实践和价值的耦合基础。基于这些耦合性,新型研究型大学创生出组织韧性、跨界性、有组织性、包容性等组织特性,全面强化大学的知识创造螺旋、组织生态与服务社会能力。面对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风险,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凸显组织特性,推动有组织科研创新,培育生态型组织,打造多主体协同善治的组织链条,共促可持续发展。

    2024年03期 No.437 131-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长江文化论坛

  • 构建认同:智媒城市地方感的回归路径与主体性重建

    邓天白;

    智媒城市区别于传统都市主义的空间传播机制,其地方感呈现出虚实场景交织的感知动态化、个体情感体验的微空间化、社会互动参与的权力可塑性及身体与空间的分离错位感等新特征,本质上反映了人与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可沟通程度。从人文地理学“文化转向”与传播学“空间转向”的跨学科视角出发,将智媒城市空间的媒介沟通功能作为其地方感形成的起点,运用自然空间修复器的场景化实践、人文空间承载物的意象性表征,以及社会空间日常化的公共性再现等实践路径,来建构和形塑人们对于自然空间的环境认同、人文空间的文化认同以及社会空间的身份认同。而人在地方感回归的过程中,也要努力发挥其主体性反制作用,以人本主义实现与自然空间的“超链接”,与人文空间的“再部落化”及在社会空间中的“具身公共性”,建立起与城市空间的深度情感连接。

    2024年03期 No.437 14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 社交网络赋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特征、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

    周锦;曹鲁娜;

    数字经济时代,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资源融合、市场融合、产业融合和空间融合的演变发展基础上,推动了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社交网络赋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一方面表现为推动文化旅游在技术变革下进行文化旅游品牌构建,另一方面表现为发挥社会属性并利用网络效应推动文化认同构建。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研究案例,基于用户在“大众点评”平台上发布的有关评论内容,讨论社交网络如何助力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基于此,应充分利用社交网络赋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新场景,促进文化旅游消费新升级,推动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建设。

    2024年03期 No.437 15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