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会科学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 哲学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双向赋能——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与未来图景

    邢纪红;徐进;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下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以及认知边界。相较以往的生产工具,人工智能可在与劳动者的互动中不断模仿人类、实现自身的迭代升级。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对人工智能的技术建构、产业布局、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向作用。同时,人工智能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野、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人工智能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存在,而是逐渐成为认知生成、制度建构与价值协商的参与主体。对两者关系的讨论,应突破“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二元对立,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价值—认知—实践”三维协同的双向赋能框架,并从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与未来图景三大维度展开系统探析。在理论层面,聚焦价值锚定、认知重构与社会互构的内在逻辑;在实践层面,构建机制创新、范式转型、教育变革与生态协同的四重路径;进而呈现认知范式、知识体系、治理结构、全球秩序与文明形态的五重跃迁图景。哲学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双向赋能,不仅是方法与工具的互动,更是文明形态的协同演化。唯有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价值导向与人工智能技术逻辑的深度融合,方能在技术奇点来临后坚守“人之为人”的底线,迈向“人文为体、科技为用”的文明新生态。

    2025年08期 No.454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突破技术工具论:重审数字文明时代的历史学范式

    程诚;李玉;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增量式发展,历史学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史料构成结构、历史呈现形式与史学研究方法,更深刻影响到人类历史认知方式。仅将人工智能视为技术工具,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剧烈变化,应当形成数智史学的学科视野与范式:在实践层面,建立人机交互的历史方法论;在价值论层面,关注算法偏见的影响。同时,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重构。总体而言,数智史学的重要意义与发展趋势应当受到学界高度重视,俾能更好地引领中国史学的新发展。

    2025年08期 No.454 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学人原创

  • 邻近共同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场景与实践逻辑

    薛莉;

    邻近共同体有效化解了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下的合作困境,其核心在于:依托多维邻近性的系统性耦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从“弱关系”协同向“强关系”协同的切实转换。其运行机制在于:以信任积淀与声誉约束筑牢合作根基,以关系网络互惠与知识溢出驱动共生演化,以共享规范与共同体认同凝聚价值共识,从而有助于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运行的整体效能。据此,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可将邻近共同体作为现实起点,未来应着力于:通过多维邻近性的顶层设计缔造三者互惠共生的熟人社会;夯实教育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持续促进学校与区域充分衔接与融合;发挥科研共同体的关键作用,提高创新整体效能;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形成创新要素良性循环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5年08期 No.454 24-3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哲学

  • 殷周伦理形上维度的历史建构

    徐嘉;

    商代以“帝”为至上神,其意志(“帝令”)构成了行为正当性的终极依据,呈现出“前伦理”的特征。周人因袭殷商传统亦尊“帝”,同时又崇拜“天”,并将行为的正当性诉诸“天—德—天命”的复杂机制。西周时期“德”的内涵主要指向具体行为,其中“保民”是最核心的德行。“天命”则体现为人格神“天”对周王室的授权与生命赋予。通过“以德受命”“以德配天”的机制,“天”逐渐升华为德行的最终依据,标志着中国伦理形上维度的初步奠基。春秋时期该体系经历了理性化转型:“天”的人格神色彩逐渐淡化,“德”的内涵转向主体的内在德性,“天命”被诠释为个体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人生使命。至宋代,这一架构最终凝结为“天理”概念,形成了一个融合宇宙秩序、道德法则与人性根源的本体论体系,建构起了中国传统伦理的道德与宇宙同源、人性与天道贯通的形上意义系统。

    2025年08期 No.454 3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 论人类技术——斯洛特戴克的后海德格尔思维

    孟强;

    “人与技术”是当代哲学的中心论题之一。海德格尔开辟了一条思考技术的存在论道路。斯洛特戴克秉承后海德格尔思维,尝试建构兼容技术而非排斥技术的存在论,提出“人类技术”(anthropotechnics)概念以重构人与技术的关系。首先,海德格尔批评人道主义对人之本质的规定,主张人是绽出于澄明的存在者。在此基础上,斯洛特戴克进一步追问人如何绽出于澄明,并要求克服海德格尔的两个成见,即轻视人类学和敌视技术。其次,斯洛特戴克主张人绽出于澄明的过程本质上是技术的,构成人的技术就是人类技术。接着,通过考察智人的演化,他具体论证了技术对人的构成性意义。最后,斯洛特戴克基于异性技术和同性技术之分提出自己的技术批判方案,但该方案并不成功。总体上说,后海德格尔式的人类技术思想为我们重建人与技术的存在论关系提供了重要指引。

    2025年08期 No.454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经济学

  • 耐心资本赋能人工智能产业:逻辑、困境与对策

    杨春蕾;

    耐心资本的长期性、高风险容忍度、大规模资本配置能力以及其对创新的支持,与人工智能产业长周期、高风险、资金需求规模庞大、由技术创新推动的特征高度契合,应成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金融资源。当前面临如下困境:技术层与基础层发展滞后,掣肘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生态失衡,企业间及跨国协同创新效能不足;耐心资本私人投资不足,削弱人工智能产业市场化效率。这些困境是中国由低附加值环节长期主导向价值链中高端全面跃升、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跨越、由金融体系大而不强向金融强国转型的必经阶段。丰富的应用场景与强大的部署能力、高效协同的产业链与完整敏捷的供应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具备的独特优势。为此,需要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引导耐心资本进行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部署,通过资本市场建设激活耐心资本服务人工智能产业的枢纽功能,通过产业生态培育形成耐心资本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共生格局,通过政企协同撬动私人资本共建人工智能产业的耐心资本池。

    2025年08期 No.454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碳排放双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邱玉琢;张三峰;周丹;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碳排放双控政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根本驱动力,其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代表,符合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碳排放双控政策能够有效地激发绿色技术创新,倒逼产业结构、促使能源结构升级,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面临绿色技术突破难且转化不畅、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成本高、市场环境不成熟及政策协同弱等一系列挑战。为此,可以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政策协同并重塑市场机制和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入手,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2025年08期 No.454 67-7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公共管理

  • 找回规制治理中的伦理维度——兼论与技术—制度的关系

    徐国冲;卢之卿;

    规制治理中的伦理观考察能够弥合不同主体价值取向的张力。现有的研究中更多关注对伦理问题或伦理风险进行规制治理的分析,而忽视对规制治理过程中伦理的探讨,这迫切需要找回规制治理中的伦理维度。与其他行政行为相比,规制治理因其宏观性和系统性,对伦理的复杂性和包容性要求更高,在伦理目标、手段、责任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和差异。伦理既是治理目标的依据,也是治理行动的产物,将伦理价值的实现作为规制治理的理据是对以往只做经济性理据考量的超越。在技术应用规制和规制制度发挥作用的过程,伦理都施加影响以及被影响,三者相互关联。寻求向上向善的规制治理需要“伦理—技术—制度”三轮驱动,回归伦理对技术和制度的基本导向,同时协调技术与制度生产伦理价值。以伦理为指引的规制治理存在伦理选择的困难,公共价值为规制治理中的行动选择提供了一个支点。

    2025年08期 No.454 7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 通情达“礼”:情感治理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激活

    朱楷文;陈宗章;

    我国情感治理命题的兴起,不是西方“情感转向”的东方延续,而是中华标识性传统礼治在现代语境中的“回归”。传统礼治在结构层面情感立序,构建上下皆尊的情感秩序;在关系层面情感调和,强化稳定和谐的情感联结;在主体层面情感教化,培育自觉守礼的情感操守。礼治这套“三位一体”的“治人之情”系统,能够推动情感再生产过程向着通情达“礼”的方向发展。结合时代现实和发展要求,辩证激活传统礼治,能够为基层情感治理提供一个赓续历史文脉且兼具时代内涵的行动框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框架,构建现代社会的情感秩序;以基层党组织为战斗堡垒,再造互亲互谅的情感联结;以社会大课堂为教化依托,培育明礼向善的情感素养。

    2025年08期 No.454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法学

  •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商业秘密保护路径:权利构成、归属及保护限度

    郑伦幸;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知识生产范式。与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相比,商业秘密保护能够周延适配合成数据集、软件代码、商业方法等新类型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保护需求,从而成为强人工智能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框架下的重要“激励机制”。但是,人工智能的技术理性对商业秘密保护在权利构成、归属及限制方面提出系统性挑战。因应此挑战,既有商业秘密保护机制亟需调适和变革。在权利构成层面,应调整“所属领域相关人员”认定基准、强化保密性要件规范地位、增设人工智能介入披露义务;在权利归属的制度安排上,提倡“控制者说”,以“事实控制+正当获取”标准确立一般规则,允许约定优先,针对合作开发与职务成果设置特殊规则。在权利限制的规范设计上,通过细化反向工程定义、划定自动化数据提取的正当边界,并限定“禁止反向工程条款”效力,实现人工智能生成物商业秘密保护创新激励与信息传播的价值平衡。

    2025年08期 No.454 10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新闻传播学

  • “当雕像可以感知”:人工智能意识可能性之考察

    姜华;

    人工意识是人工智能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议题,也是社会领域充满争议且引发担忧的话题。人工智能有无可能产生意识,如何判断它是否产生了意识,如何看待人工意识,这些都是与人工意识密切相关的问题。与此前讨论人工意识时常将人工智能看作一个整体不同,本文在讨论此问题时,将人工智能分为非具身人工智能和具身人工智能,进而论证指出,前者不可能产生人工意识,后者则有可能产生人工意识。判断具身人工智能是否产生了人工意识,只能通过行为主义、功能主义的第三人称视角进行考察,没有办法从第一人称视角予以确定。第三人称视角的人工意识是一种“类意识”,与人类意识一起构成一种“‘人—机’意识”,弥漫并作用于人类生活与社会实践。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使人类在“‘人—机’意识”中的地位面临重大挑战,需要严肃对待。

    2025年08期 No.454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何以“苏超”?——意义的多重接合与省域文化的创造性集聚

    陈楚洁;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凭借密集生产的网梗与精彩赛事创造了现象级传播,成为体育赛事与地方文化深度互动的范例。“苏超”何以强势出圈?基于“接合”理论与“集聚”理论,通过提出“接合式集聚”的框架,聚焦“苏超”如何作为一种动态的意义接合实践,以持续的符号意义生产与协作,将原本松散乃至非必然关联的多元要素集聚为一个临时稳定但需不断维系的文化—情感网络。研究认为,“苏超”现象远非狭隘的地方赛事传播,而是一个深植于地方性、嵌入历史与当下脉络中的城市符号与意义生产事件,是不同社会力量调动并接合多元物质—文化—情感资源所达成的接合集聚之果。一方面,苏超以“散装江苏”“十三太保”等趣味网梗为关键接合节点,有效激活并接合了广泛的城市认同、草根创意与集体情感;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深度介入与创意传播策略,体现了治理话语主动接合草根文化实践、平台逻辑与公众情感参与的协同效应,共同塑造赛事意义。由此可见,省域文化传播创新是在差异中构建统一性的动态接合过程,其当代生命力不在于固守本质化传统,而在于能否激活接合式集聚的创造性机制——有效接合与集聚物质基础、文化符号、技术平台、治理目标及公众情感,在持续的张力与协作中塑造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与凝聚力。

    2025年08期 No.454 129-14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教育学

  • 面向强国建设的技能型高校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动因与路径

    祁占勇;吴仕韬;

    建设技能型高校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化发展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知识生产是技能型高校的核心职能,而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则是凸显技能型高校本体性角色和类型化特质的关键指向。技能型高校知识生产模式变革是在遵循全球知识生产模式演进规律的基础上,以技能科学为认识论基础和以国家本位为价值取向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动态演进,要求技能型高校在知识生产模式上树立聚焦强国立场的知识生产目标、强调创造应用的知识生产价值、形塑跨界协同的知识生产组织的变革追求。未来,推进技能型高校知识生产模式的深度变革,要求技能型高校在知识生产目标上确立从学术旨趣到强国意志的目标定向;在知识生产主体上推动从学者自治到多元共治的主体转向;在知识生产实践上凸显从理论创新到创造应用的实践取向;在知识生产方式上锚定从线性积累到螺旋上升的发展动向。

    2025年08期 No.454 14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长江文化论坛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产业驱动城市更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郭新茹;唐月民;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产业以其知识密集性、价值衍生性和空间黏合性等特征,成为城市更新的“关键驱动”。创意阶层的空间集聚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激活城市创新生态,产业梯度转移依托要素重组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消费提质扩容则通过需求侧变革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迭代,而“城市声誉”的持续累积更在文化认同建构中塑造着城市气质。然而,人文空间塑造不足、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结构不合理、城市更新与创意阶层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掣肘着我国城市更新的品质与效能。基于此,激活文化IP动能、汇聚创意阶层、培育新质生产力、拓展消费空间、深化文商旅融合发展、塑造城市品牌是文化产业驱动城市更新的关键路径。

    2025年08期 No.454 153-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文化强国建设中蕴含的独特价值叙事及实践进路

    李梅;仲昭慧;

    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坚持将主流价值导向引领摆在重要位置,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叙事。以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为价值根基,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价值目标,以不断打赢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为价值保障,在“根基—目标—保障”的逻辑演进中形成独特的价值叙事。这一价值叙事彰显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强化主流价值的牵引力、以文化创新创造增强主流文化建设的内驱力、以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国对外话语影响力的价值功能。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不移以主流价值建设推进文化强国事业,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从而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利文化条件。

    2025年08期 No.454 16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