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国;赵嘉悦;养花种草近年来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中老年侧重于休闲性养护不同,“植系青年”更偏向与植物进行“交往”。从情动、自我技术与感觉结构理论出发,探究当代青年如何以及为何与植物“交往”,分析其文化意涵,进而揭示“植系青年”的新感觉结构。研究发现,通过栽培养护、感官体验与日常交流的多元互动,当代青年与植物建立起情感依恋型、工具使用型与审美共创型三种关系。其“交往”过程,不仅与互动中的疗愈性情动体验及植物提供的情感支持有关,也源自当代青年对“轻社交”与心理调适的双重需求。从“植系青年”的日常实践来看,与植物“交往”,不仅是一种重获充实体验的“情感实践”,更是一种涵养生命力的“中介型自我技术”。不过,这一实践的背后也隐藏着当代青年的防御性退缩倾向,这种退缩中潜伏着微妙的自恋心理。而此实践亦蕴含着当代青年渴望重建生活掌控感与寻求再生活化这两种新兴的感觉结构。
2025年06期 No.452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