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会科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中国—中亚精神”的价值引领与命运共同体建设

    顾炜;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提出,中国与中亚国家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得到中亚国家的普遍赞同,并被写入峰会宣言中。交互性和共同性是“中国—中亚精神”的精髓和要旨,其目标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在安全、发展、文明等领域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建设,是“中国—中亚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中国—中亚精神”将带动地区深化发展、促进周边亲诚惠容、指引“全球南方”团结、维护国际秩序公正,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加强机制建设、深化多领域互利合作、落实三大全球倡议、推进地区与全球的融通、凝聚互信共识、维护地区与全球秩序,进一步弘扬“中国—中亚精神”,有助于推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2025年09期 No.45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哲学

  • 技术的具身性与阐释学循环难题

    张进;李明辉;

    身体—技术的嵌入关系要求重述阐释学循环的有效性问题:技术占有着身体的同时又要对技术做出解释。现象学史中,存在论与认识论、感性与理性的辩证难题为具身主体松开构建对象的“意向之线”提供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线索。在具身维度上,技术参与着感性的流动性,指向了感性与意义的同时生成,提供了突破阐释无效的纵向方案。在对象维度上,唐·伊德借用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并且提出物质阐释学,使得阐释对象之为阐释对象的“背景”“沉默”得以凸显出来,外部的不可还原性意味着“居间”的物质性环节以其“外部”定位而能够释放新意,提供了突破阐释无效的横向方案。分析这种新形态的阐释学循环,能够为中国阐释学的建构和解释中国当下的技术现实提供启发。

    2025年09期 No.455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历史演进与质性革新

    郭妍佳;孙乐强;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蕴藏大历史视野。“体”“用”哲学范畴贯穿中国古代思想史,“体用贯通”的抽象特质和“明体达用”的具体意涵主副交响。近代以来,“体”“用”范畴在文明危机中陷入割裂,升格为存在论问题。在艰难探索中,中华民族逐步“明”马克思主义之“道体”“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之“主体”,以“两个结合”为方法实现“达用”,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积淀,于新时代实现从“明体达用”到“体用贯通”的系统性质变。新时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逻辑提炼升华中国文化的动态发展历程,体现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时代高度的辩证统一。

    2025年09期 No.455 21-2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经济学

  • 投资于人:发展动能转换的逻辑与产业政策取向

    刘志彪;孙文婷;

    投资于人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发展政策工具创新方面的重大举措,是对投资于物概念的延伸与发展,突破了原有人力资本范畴的领域,涉及改善民生的各个方面。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与要素配置优化、需求侧升级与供给侧响应以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突破等机制,投资于人更新旧动能并发展新动能。当前中国发展中出现了总需求向服务业集中而总供给向制造业倾斜的结构性矛盾,须把投资于人的战略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产业政策选择,重点投资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这是中国经济新动能形成和壮大的现实可行路径。为克服投资于人的政策取向改革中仍存在的一些困境与障碍,应当构建全周期、精准化的培育体系,注重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破解教育与产业的错配;构建多元协同、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优化政府财政与社会资本的协同作用;尤其注意多项政策重心的转移,从物质投资转向激活消费潜力,从单纯的要素补贴转向要素匹配,从碎片化指标向系统性效能评估转型。

    2025年09期 No.455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社会学

  •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问题挑战与战略思考

    刘士林;

    对十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历程与成功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既有助于深入认识和把握我国城市所处的历史方位,也可为未来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高瞻远瞩的开阔视野。从城市建设转向城市更新,不仅意味着“大干快上”的城市建设和“一路狂奔”的城镇化模式迅速退场,也预示着城镇化进程从“过剩”时期转向了“短缺”时期。把我国城镇化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内,既避免增长过快,又避免增长不足,不仅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具有全局意义,也是做好各项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构建与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置于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通过加强政策供给、优化发展战略、深化城市改革开放等举措,推动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关键所在。

    2025年09期 No.455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中国高校兴农人才培养:“情怀—素养—创新”三维一体的实践进路

    蔡颖蔚;陈佩沛;

    兴农人才培养指培养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具有强农兴农素养的农学专业人才。兴农人才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高校作为兴农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担负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使命。中国高校兴农人才培养的历史演进经历了技术主导、体系重构和融合创新三个阶段,其价值遵循框架包含个体视角的价值认同、产业视角的社会认同、国家视角的战略认同等维度。基于此,“情怀—素养—创新”三维一体的实践是高校有效培养兴农人才的一种可鉴路径。更加面向产业实际需求,抢抓数字化战略机遇,延展视野提升培养质量,优化管理评价考核体系,将成为中国高校兴农人才培养的未来趋向。

    2025年09期 No.455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法学

  • “双碳”目标融入生态环境法典污染防治编的逻辑与路径

    刘超;

    “双碳”目标作为我国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国家战略,要求生态环境法典提供法治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路径之一,要求“双碳”目标体系化融入生态环境法典污染防治编。现行污染防治法律规范是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污染防治编的基础,但其在保障“双碳”目标中存在治理理念的偏颇、监管体制上的扞格和核心制度上的分殊等现状及不足,与推进“双碳”战略不相适应。《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已经在多处规定中贯彻了“双碳”目标,但仍需强化体系性规范创新:在治理理念层面,将“协同治理”上升为法典基本原则,建立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衔接制度,拓展污染防治规划的时空维度;在监管体制层面,推动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权责配置,探索排污权与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的制度整合;在核心制度设计上,构建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的法律框架,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碳排放配额管理的制度协同。

    2025年09期 No.455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生态风险协同治理之法典化形塑

    章楚加;

    沿循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路径,实现生态风险治理的范式革新,是生态安全保障的制度性刚需。《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不仅将“预防为主”“系统治理”“生态优先”确立为生态风险治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更以此作为法典编纂的价值逻辑主线,指引“生态保护编”具体制度规则的制定与适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通过央地垂直联动、部门协作与跨行政区域的生态一体化保护机制的构建与规范设计,为生态风险协同治理提供了多维度的制度支撑。生态风险协同治理的法典化塑造,不仅有助于实现风险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权责配置的明确化,更有利于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生态安全防护法律体系,从而系统性地提升生态风险治理效能。

    2025年09期 No.455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新闻传播学

  • 新闻业如何记忆自身?一个“记忆工作构型”的整合性分析框架

    白红义;简丹丹;

    在全球新闻业面临系统性危机的背景下,新闻社群通过回望自身历史来进行身份建构、权威修复和边界协商的“记忆工作”已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文化实践。然而,既有研究虽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却长期缺乏一个能够整合这些发现并揭示其背后共性机制的系统性理论工具。为回应这一理论需求,可以将新闻业的记忆工作视为一种在特定社会场域的结构性制约下展开的策略性实践,建构一个旨在分析其内在运作机制的四维分析框架。分析框架由对象、展演、性质和作为枢纽的功能四个核心维度构成,提出外部场域压力塑造了记忆工作的功能需求,进而主导了其他维度的特定组合,形成不同的“记忆工作构型”。“记忆工作构型”揭示了场域压力如何触发整体联动,单一事件如何催生复杂组合以及不同路径如何实现殊途同归的动态机制,为理解新闻业的记忆策略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理论透镜。

    2025年09期 No.455 80-9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 破除被编码的自由幻象:网红文化中的主体性风险及其调适

    黄美笛;

    网红文化在许诺个体自由的同时,也构建了一套由算法与资本主导的规训机制,其表象与内核构成了深刻的悖论。研究表明,个体在表达、连接与行动层面的自由,正是在算法驯化、平台设计与液态监控下,被重塑为一种可被操控的“自由幻象”。这种幻象日益渗透个体内在世界,对主体性的核心机能造成了系统性侵蚀,即“可计算性”形塑下的认知迷失、依附商业逻辑的情感异化、价值诱导下的意志滑移。面对此种困境,应积极培育以“主体性韧性”为核心的防御性调适框架:在认知层面,培育批判性自觉以提升算法素养;在情感层面,重建“在场感”以激活线上与线下的真实连接;在意义层面,通过重构自我叙事以展开对抗性的意义实践。这种培育韧性的日常实践,代表着在算法环境中守护个体主体性、在限制中寻求能动性的现实可能。

    2025年09期 No.455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钟山文艺论坛

  • “生成”即“纠缠”:人工智能文艺的能动实在论

    别君华;

    人工智能文艺以“生成”取代“生产”,根本区分于传统上由人类主导的文艺实践,使“生成”成为理解人工智能文艺的核心问题。为探讨这一问题,研究将新物质主义思潮中深受量子力学影响的能动实在论引入人工智能文艺研究。能动实在论以“物质—话语”的内互作用重置了物与人的关系性,并以“衍射”“装置”和“能动性剪裁”阐释了生成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效应。就此,人工智能文艺“生成”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过程,而是显示为“物—人”纠缠的波粒二象性。世界、作者、文本、读者等传统文艺本体论在“物—人”纠缠中彻底瓦解。根本上,能动实在论以纠缠为核心揭示了生成的不确定性,并进一步通过能动性剪裁为人工智能文艺的审美批判提供了可能。

    2025年09期 No.455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教育学

  • 神经多样性视角下的“天赋”问题再审视

    余晖;

    天赋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内因。教育学关于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考察天赋维度,学校教育中抑制学生天赋施展的制度性壁垒亦未得到系统检视。“神经多样性”概念形成于认知神经科学与社会学的视域整合,以制度—文化视角重审天赋问题,揭示出个体神经特质(先天因素)与制度文化情境(环境因素)间的匹配/失配对天赋施展的制约。学校教育中存在忽视个性化学习风格、非弹性认知风格、社会与情感能力和存在智能等天赋潜质的倾向,主要源于教育内容、科目安排、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壁垒,包括:对特定智力成分的结构性忽视,对非弹性认知型学生包容不足,班级授课制教学安排整齐划一以及标准化测验偏好循规蹈矩学生。创建多元天赋友好型学校环境可围绕上述四大要素进行制度变革,在处理好国家教育目标、教育自身规律、改革成本与效益间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渐进主义思路稳步推进。

    2025年09期 No.455 1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与机制建构

    黄慧;兰强;

    高质量发展乡村学前教育,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落脚点。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乡村学前教育发展仍面临资源结构性短缺、资源错配、“空园危机”等挑战。从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征出发,分别在政策、教育和乡土三维视角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通过政策逻辑的顶层牵引、教育逻辑的本质回归、乡土逻辑的在地创新,重点推动五大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具体而言,政策引导要以国家战略引领普惠性教育制度化发展;资源保障要以乡土特色激活可持续教育的内生机制;课程改革要以课程创生与文化再生推动内涵式升级;数智赋能要以技术支撑全方位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协同治理要以多元合力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2025年09期 No.455 12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长江文化论坛

  • AI幻觉在文创中的应用可能与风险防范

    张铮;张慧敏;

    AI幻觉是AI技术的伴生物,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需要治理的技术缺陷。近年来,伴随着生成式AI广泛应用于文本、图像、音频、影像等多模态内容创作场景,AI幻觉的创造力价值逐步得到正视,其正向应用的潜力被日益挖掘和释放出来。那么,AI幻觉的社会善用“何以可为”?围绕这一问题,聚焦以创造力为核心动能的文创领域,剖析AI幻觉介入文化创意活动时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AI幻觉的积极介入需通过影响文创主体的创造力来实现,且主要沿着作为经验材料和作为幻觉来源这两条作用路径来达成。同时,文创对人类“天马行空”但“言之有据”的创意能力的要求与AI幻觉基于技术不确定性的“胡说八道”属性之间的张力,使AI幻觉介入文创暗含文创主体异化、文化虚无和伪创意三重风险。这需要从构建人机协同的制度与能力边界,确立以文化为依据的事实核查机制,以及建立AI幻觉创意性评估体系与反馈机制等三个方面予以防范。

    2025年09期 No.455 137-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首发经济驱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

    王琼;杨德才;

    在消费升级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首发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通过创新资源整合、数字技术赋能、消费场景升级、产业价值重构以及产业生态协同等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跃迁。然而,当前我国以首发经济驱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多重制约:资源依赖性与可持续性矛盾突出、技术应用成本高与用户接受度低并存、企业创新与国际化能力不足、政策协同与长效机制缺位等。因此,亟需促进首发项目跨域协同联动、深化首发技术用户协同共享、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创新项目首发、培育本土首发IP孵化生态、构建首发经济政策支持体系以及完善文旅领域首发经济人才培育机制,充分发挥首发经济“先发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期 No.455 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