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会科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党的作风建设的本质与实践逻辑

    曹劲松;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全面系统阐明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路径方法等,为推动党的作风建设走深走实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从学理上进一步理解党的作风建设的特点和本质,把握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体系和实践逻辑,对于塑造党的形象、提高党的建设整体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党的作风不仅是党的形象的直接体现,而且是赢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和真心拥护的力量所在,从而决定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从本质上讲,党的作风建设就是提升党性,培养和造就具有优良作风的党员,以自身的人格力量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党的作风建设的党员主体、组织主体和内容主体上看,这一过程具有主体自觉性、组织规约性和斗争持久性的特点。党的作风建设实践逻辑的核心在于“立”,围绕把党员形象立得住、立得牢、立得久,形成作风建设的逻辑链条,可以从立标、立规、立德、立行、立脉、立恒等方面深化理解,以榜样示范、风纪贯通、风德互促、纠树并举、化风成俗和持之以恒的实践逻辑,推动党的作风建设走向深入。

    2025年06期 No.45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哲学

  • 不可生产的空间性和可生产的空间——从存在论视角看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王晓升;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把空间性与人的身体结合起来说明空间的经验内容。列斐伏尔在吸收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空间概念,强调空间的具体内容,反对把空间固化和观念化,并从空间实践的角度理解空间。他把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上的空间概念与社会关系联系起来,把民族、国家、城市等等理解为社会空间。对于他来说,这样的空间既不是想象的,也不是现实的,而是表征性的空间。他所理解的绝对空间也是这样的表征性空间。这个空间是充满矛盾的,是整体和碎片的统一。列斐伏尔对于空间的理解为我们从存在论的角度理解各种社会现象,进而更深入地理解空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2025年06期 No.452 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从实践哲学到实践唯物主义:切什考夫斯基、赫斯与马克思

    林钊;范星星;

    在促成青年马克思向实践唯物主义转变的诸多因素中,切什考夫斯基和赫斯所开启的实践哲学的意义尚未得到充分澄清。切什考夫斯基通过重构黑格尔历史哲学,将未来纳入历史有机体之中。他强调未来是可认知和可欲求的,从而把历史哲学转变为实践哲学。赫斯进一步将实践哲学的重心从认知未来转变为批判现代,为此他引入了法国的社会主义,并试图将黑格尔哲学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以达至唯一而完全的自由。在马克思那里,历史哲学和实践哲学最终转向了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当唯物主义取代哲学,从前的历史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局限就暴露出来了,前者因其囿于历史目的论而无法现实地解释历史运动的根源,后者因其没有进入物质生活的科学分析而无法找到实际地改变世界的方法。当实践被注入物质力量,实践哲学也就转变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并获得了新的命名: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

    2025年06期 No.452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经济学

  •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驱动实数融合高质量发展

    夏杰长;苏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实现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驱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通过研究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国家战略区域的实践案例可以发现,数据要素主要通过三重路径突破市场化配置瓶颈:一是通过重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数据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服务等环节深度融合,催生平台经济、数字孪生等新业态;二是通过构建可信数据空间,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流转全程追溯,结合智能合约建立自动化收益分配机制,破解“确权难、流通难”问题;三是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将数据要素嵌入全要素生产率核算体系,推动传统生产函数向数据驱动型转化,形成“技术+制度”双轮驱动的价值创造模式。为此,应针对不同区域禀赋差异,因地制宜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实数融合进程。数据资源富集地区应优先完善确权登记、交易规则等制度供给,制造业密集地区需强化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场景开发,外向型经济地区可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衔接,为区域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差异化发展路径。

    2025年06期 No.452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绿色消费升级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高波;申晨荣;

    数字技术创新是驱动绿色消费升级、助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消费体系的关键抓手。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升级呈现政策体系渐趋完善而法规管理待健全、市场持续拓展而公众践行不足、认证体系日臻完善而标准认知度匮乏、研发能力提升而供需匹配度不高的典型特征,绿色消费市场面临法规政策不健全、绿色观念欠缺、标准认证不统一、供需结构失衡等现实难题。基于收入假说、技术创新理论及信息传播理论,数字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数据驱动定位绿色消费客群、以智能供需匹配优化产品供给、以平台赋能创新服务模式、以网络乘数效应加速理念传播、以动态监测深化制度适配,有助于形成绿色消费升级的多维动力机制。基于此,应培育数字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以破除供给侧瓶颈,搭建数字平台社区强化理念传播,建立数字化绿色认证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数字金融激励机制引导消费发展,同时优化供需信息匹配推动动态协同,以数字技术创新打通绿色消费堵点,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2025年06期 No.452 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绿色金融制度型开放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和创新路径

    于波;

    绿色金融制度型开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提升绿色金融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抓手。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国际形势,我国需以更主动的姿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绿色金融制度型开放,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国际对接与内生创新为核心,具有兼容性、立体性、协同性和适应性特征,共同推动全球绿色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创新绿色金融制度型开放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我国应统筹绿色金融开放与安全,筑牢跨境防护屏障;深化简政放权,重塑行政权力边界;强化金融监管,提升治理效能水平;拓展开放平台,延伸国际合作链条,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06期 No.452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社会学

  • 人民城市理念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与当代启示

    宋道雷;

    人民城市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领域的集中表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从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从“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明确提出人民城市理念。人民城市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会治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表现形态是人民城市。人民城市理念就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回答,就“城市是什么”“城市建设和发展依靠谁”“城市如何治理”“城市发展为了谁”等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论断、战略和路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人民城市理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城市建设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开展城市建设的根本遵循。

    2025年06期 No.452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数智时代低技能劳动者收入极化与社会保障调节机制构建

    曹信邦;刘潘婷;

    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收入呈现极化趋势。本研究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性理论,在分析数智技术驱动下低技能劳动者收入极化的理论逻辑、现实表现及其社会后果基础上,揭示要素偏向型、技能偏向型和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低技能劳动者内部及与高技能劳动者之间收入分化的多维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智能技术通过要素替代效应、技能溢价效应及岗位极化效应引致低技能劳动者收入分化。平台经济的放大效应进一步强化了技术替代与数字红利的双重影响,导致低技能劳动者面临技术淘汰型与平台增益型分化的结构性困境。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度设计与响应机制上尚未充分适应数智化劳动形态的异质性与分配正义诉求。通过构建分层覆盖的综合性保障体系,优化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赋能社会保障管理以及增强数字技能提升与就业支持的联动机制,可以提升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极化的调节效能,促进数智技术红利共享与社会公平正义。

    2025年06期 No.452 7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新闻传播学

  • “一多互补”思维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阐释与传播进路

    宣长春;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一多互补”的关系性思维范式,为重构国际舆论秩序提供了突破西方“一多二元”认知框架的新视野。这一思维范式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丝路文明历史,通过主客体相互依存的价值逻辑解构静态二元对立,将国际舆论秩序置于多中心流动、多维度互构的关系性世界之中,最终指向多元文明共同体的建构。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舆论场呈现出双重转向:在结构维度打破“中心—边缘”的等级秩序,形成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在主体维度超越零和博弈思维,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协商机制。基于此,“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应通过重视关系网络,锚定并发挥“中间人”优势;立足区域国别,构建差异化的传播策略;以文化为切入口,通过回归日常生活,促进多元价值融合实现文化“贯通”,进而推动中国智慧编织出超越西方现代性叙事的全球治理新图景。

    2025年06期 No.452 86-9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植系青年的疗愈性情动、中介型自我技术与新感觉结构

    蒋建国;赵嘉悦;

    养花种草近年来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中老年侧重于休闲性养护不同,“植系青年”更偏向与植物进行“交往”。从情动、自我技术与感觉结构理论出发,探究当代青年如何以及为何与植物“交往”,分析其文化意涵,进而揭示“植系青年”的新感觉结构。研究发现,通过栽培养护、感官体验与日常交流的多元互动,当代青年与植物建立起情感依恋型、工具使用型与审美共创型三种关系。其“交往”过程,不仅与互动中的疗愈性情动体验及植物提供的情感支持有关,也源自当代青年对“轻社交”与心理调适的双重需求。从“植系青年”的日常实践来看,与植物“交往”,不仅是一种重获充实体验的“情感实践”,更是一种涵养生命力的“中介型自我技术”。不过,这一实践的背后也隐藏着当代青年的防御性退缩倾向,这种退缩中潜伏着微妙的自恋心理。而此实践亦蕴含着当代青年渴望重建生活掌控感与寻求再生活化这两种新兴的感觉结构。

    2025年06期 No.452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钟山文艺论坛

  • 文化主体性与审美现代性:融媒时代文艺精品价值构建机制研究

    陈红桂;

    文艺精品是引领时代风潮、传播主流文化、培塑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在数字技术重塑文艺生态语境下,新时代文艺精品的发展也面临政策话语与学术话语割裂、商业逻辑侵蚀艺术本真等困境。以文化主体性与审美现代性为理论支点,构建贯通价值生成、传播机制与主体确证的理论框架,有助于解析新时代文艺精品的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与艺术性属性。深入剖析文艺精品的价值生成与传播机制,可以为当下文艺创作提供方法论借鉴:首先,将社会总体性经验转化为可感知的个体生命叙事,将主流价值沉淀为具有时代特质的情感结构;其次,在传播方式上形成精准触达、破圈传播与意义共建的动态平衡机制;最后,面对AI技术引发的创作主体性危机及流量经济导致的审美异化,文艺精品也需在技术伦理与审美自律间寻求平衡,通过“参与式创作”“情感劳动”等机制重构人民性内涵,构建数智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2025年06期 No.452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数字集市”:新大众文艺的景观形态、生成机制与权力重构

    朱丽丽;马丽丁娜;

    数字平台技术和参与式文化共同推动新大众文艺的勃兴,形成“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开放、混杂、共建共享的“数字集市”。新大众文艺的内在理论源流与“限界艺术”的观点有所呼应,但更多是本土语境下的原生性概念。从微观形态看,新兴文艺、传统文艺与社交型文艺在数字平台同场竞技。原生态的“烟火气”生活场景给予普通人“美的体验”,并建构起数字时代的微观美学体系;从中观机制看,数字平台是新大众文艺流通和展演的基础设施,“流量”成为新通货。基于算法技术的人机协同式生产、数据库叙事和平滑美学是其在技术运作下的显著特质;从宏观权力看,受到大众数据流、算法策展和国家主旋律“投流”的复合体系影响,更多“无名者”获得可见性,形成由“观看”到“交往实践”的全民参与场域和多层次协商空间。追寻“本真生活”是新大众文艺的本质内涵和大众的深层渴望。官方和民间需共同开拓和维护“数字集市”的“公地”氛围。

    2025年06期 No.452 11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教育学

  • 以创新链重塑教育链的内在逻辑与人才自主培养路径

    马璨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在构建人才自主培养新生态进程中,创新链以“价值重释—要素重构—质效跃升”的内在逻辑重塑教育链。以转向人的能力素养本位、激发人的创新潜能、提升人才社会效能,重释“三位一体”的人才自主培养价值;以知识创新迭代教育资源供给、产需适配革新教育资源配置、创新要素融通提增教育资源转化效能,重构“三维一体”的人才自主培养要素;以科教融汇强化人才自主知识创新能力、产学研协同优化人才产业适配能力、多螺旋主体融通增强人才社会服务效能,跃升“三能一体”的人才自主培养质效。基于创新链的人才自主培养实践路径,应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的自主培养顶层设计、探索多元主体协同赋能的自主培养机制、优化创新质效导向的评价机制。

    2025年06期 No.452 128-13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长江文化论坛

  • 人工智能算法嵌入文化产业的技术异化及其消解路径

    周建新;王福如;

    人工智能已全面渗透到文化产业的全流程,正通过其算法系统加速重构文化产业的生态格局。这些技术在为文化产业提供高效率工具的同时,其内置的算法逻辑逐渐演变为一种隐蔽的价值仲裁机制,导致系统性技术异化现象的产生。具体表现为算法规训机制导致文化生产主体的认知收编、流量算法运行逻辑削弱文化多样性、算法推荐系统操纵数字时代的神经消费模式以及平台算法对数字情感劳动剩余价值的系统性剥削。面对这些挑战,文化产业领域应遵循算法透明化与文化生产主体赋权、文化算法审计与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算法问责制度创新以及数字情感劳动剩余价值重构之多维进路,构建起兼顾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既能有效抵御技术霸权侵蚀又能充分彰显文化自主性的数字文化治理体系。

    2025年06期 No.452 138-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数智技术赋能红色经典的多重图景与规制路径

    王紫潇;熊峰;

    在数智技术深度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推动红色经典育人模式的数智化转型成为亟待回应的重要课题。数智技术驱动红色经典育人在内容充实、形式表达、传播效应等三个维度上实现了数智化转型,催生了多重新图景:数智化场景强化了红色经典育人的可感性;数智化平台保障了红色经典育人的持续性;数智化识别赋予了红色经典育人的精准性;数智化设计提升了红色经典育人的创意性。然而,技术“僭越”淡化了红色经典育人的应有效度、算法“偏食”限制了红色经典育人的传播广度、资本“逐利”影响了红色经典育人的内在深度。对此,需通过推进技术与价值共轭互济的正向联动、坚守法理与伦理双线并行的治理原则、规制资本逻辑影响下的平台行为,释放数智技术赋能红色经典育人的正向效能,助力红色基因传承与时代新人培育。

    2025年06期 No.452 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下载本期数据